close

  日前,關於《舌尖上的中國2》“造假”的新聞成為媒體和網友熱議的話題。網友紛紛吐槽《舌尖上的中國2》“造假”是在欺騙觀眾。其實,紀錄片通過重構現實或者“擺拍”的方式還原真實世界並無不妥,許多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國外紀錄片,包括BBC的《美麗中國》和雅克·貝漢的《遷徙的鳥》都不乏“擺拍”的成分。(5月16日《北京晨報》)
  在紀錄片的拍攝中,要不要擺拍,是個頗具爭議的話題。持可以擺拍觀點的人認為,國外經典歷史紀錄片都離不開擺拍。比如世界上第一部紀錄片《北方那努克》就是由“紀錄片之父”、美國導演羅伯特·弗拉哈迪要求愛斯基摩當地居民“擺拍”成的。他們還舉例說,在自然歷史紀錄片領域以嚴謹著稱的BBC,他們拍攝的紀錄片也是有部分擺拍的。這可能是真實的。但是,我的意見是,不能因為BBC紀錄片擺拍過,我們就好像有了擺拍的依據,好像就順理成章、天經地義似的。BBC只是一家外國的廣播電視機構,而不是世界上紀錄片的樣版或模版。以為BBC可以擺拍,我們就可以擺拍,是一種毫無主見、不思進取的創作態度,此種心態,跟別人造假我就可以造假又有何區別呢?
  不是說我們不必學習別人的拍攝經驗,相反,對於別國的或前人積累的先進技術或創作路徑,我們應該虛心學習,認真借鑒。但是,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,不是簡單模仿,甚至照搬照抄,而是力求有所發現、有所創造。像BBC擺拍我們就去擺拍,無疑顯得比較低級,因為我們的紀錄片創作絕不是跟在人家屁股後面亦步亦趨。在我看來,英國版本的紀錄片中包含“擺拍”成分,絕不是我們可以擺拍的藉口,更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。
  顧名思義,紀錄片是生活的實錄,它應該恪守的底線是客觀、真實。如果紀錄片過多地擺拍,那就無法追求生活的真實。試想,如果在拍攝的過程中一味擺拍,那不成了拍電視劇了嗎?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,應該任何人都明白。當然,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,要完全杜絕擺拍的成分,恐怕也是不現實的。這一點觀眾能夠理解。問題是,紀錄片創作者不能以BBC的紀錄片為標準,更不能把海外的做法當作自己可以效法的理由。
  中國的紀錄片要生存併發展下去,在選材、拍攝、編導、剪輯等諸多問題上都需要改進和提升,同時在生產方式上也應該有待改變。觀眾期待的是,中國電視人要破除別人擺拍我就可以擺拍的思維,拿出自己的智慧和創新精神,創作出高水平的紀錄片,使中國紀錄片更好地發出中國聲音、講好中國故事。
  文/孫建清  (原標題:BBC紀錄片擺拍豈能成為我們的榜樣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y99yyzvx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